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,鹰击-17反舰导弹与机载的鹰击-15超音速导弹、艇射的鹰击-19以及舰载的鹰击-20高超声速导弹共同组成了令人瞩目的反舰导弹受阅方队。这款外形独特的鹰击-17反舰导弹在众多先进导弹中显得尤为神秘。虽然这四型导弹都具备\"射程远、速度快、毁伤强\"的优异性能,都是打击海上目标的尖端武器,但东风-17的技术细节和作战性能至今仍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。
与其他几款导弹相比,鹰击-17的技术特征更难以推测。鹰击-15的性能可以通过鹰击-12进行类比分析,鹰击-19则可参照俄罗斯\"锆石\"导弹来评估,而鹰击-20此前已有较多公开资料可供研究。但鹰击-17虽然外形与鹰击-20相似,尺寸却明显小了两圈,这种独特设计让外界难以准确判断其具体性能参数。从导弹后半段助推器的尺寸可以推断,鹰击-17和鹰击-20都是专为舰载设计的先进高超音速导弹,两者都能完美适配我国自主研发的HT-1式冷热共架垂直发射系统。这种发射单元内径达850毫米,深度达9米,目前已经装备在055型万吨驱逐舰和052D型驱逐舰上,成为这些主力战舰的反舰利器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海军至今尚未装备同类高超音速导弹,这意味着其反导系统在面对鹰击-17和鹰击-20时将面临严峻挑战。
展开剩余78%在导弹发射筒尺寸固定的情况下,导弹占据的空间越大,通常意味着射程和毁伤能力越强。然而鹰击-17和鹰击-20都在弹体前部采用了明显的收窄设计,其高超音速飞行段的直径明显小于助推段。鹰击-20采用X形\"弹翼布局,翼展超过助推段直径,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方形发射筒的对角线空间,同时前部收窄幅度相对较小,有助于保持较远的射程。相比之下,鹰击-17采用十字形弹翼布局,弹体侧面还加装了边条翼,其前部宽度与助推段直径相同,但高超音速段的收窄更为明显。
高超音速导弹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飞行高度通常处于大气层边缘,这里空气稀薄,飞行阻力显著降低。与常规弹道导弹相比,高超音速导弹还能通过\"打水漂\"式的跳跃飞行,牺牲部分末端速度来换取更远的射程。特别是采用乘波体设计的导弹,可以进行多次跳跃,进一步延长射程。鹰击-19可能采用了折叠弹翼设计,这从其需要通过圆形鱼雷发射管发射的特性可以推断出来。
以俄罗斯伊斯坎德尔-M弹道导弹作为参照:该弹长7.3米,直径0.92米,战斗部重480公斤,最大射程500公里。鹰击-20反舰导弹长度比伊斯坎德尔长约1米,直径则小约10厘米,属于同级别弹道导弹。通过优化设计,包括减小战斗部重量、缩减高超音速段尺寸、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和高效燃料等措施,鹰击-20实现了超过1000公里的最大射程。不过,翼展小于助推段直径的设计也会影响毁伤能力,因为高超音速段能携带的燃料有限。这解释了为什么舰载的鹰击-17和鹰击-20采用\"缩头\"设计,而陆基和空射的鹰击-21、惊雷-1、东风-17和东风-26D则采用了弹翼外扩的设计方案。
鹰击-17与鹰击-20同为舰载高超音速导弹,助推段直径相同。采用乘波体设计的鹰击-17前部收窄幅度明显大于采用双锥体设计的鹰击-20。值得注意的是,鹰击-17的弹体下半部分还进行了特殊切削处理。为了确保射程,鹰击-17配备了长达4.5米的助推段,而其战斗部长度仅约3.7米,两者之间的过渡段长约1米。相比之下,鹰击-20的助推段要短得多。得益于更长的助推段和乘波体设计带来的优异跳跃飞行能力,鹰击-17同样具备1000公里级的最大射程。
然而,鹰击-17的高超音速段尺寸明显缩小,整体长度仅约3.7米。其中近1.2米用于安装雷达系统,后部还需设置转向机构,实际可用于装载炸药的容积相当有限。因此,鹰击-17的战斗部重量必然低于鹰击-20,很可能在120公斤(接近NSM导弹)到165公斤(接近鹰击-83)之间,超过200公斤的可能性很小。这种战斗部重量在打击万吨以下舰艇时效果尚可,但在对付大型水面舰艇时可能存在毁伤不足的问题。
鹰击-17作为高超音速跳跃飞行导弹,其飞行轨迹极难预测。对于尚未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来说,要预测鹰击落鹰击-17或东风-17这类导弹的飞行轨迹几乎不可能,拦截更是无从谈起。相比之下,双锥体高超音速导弹虽然研发难度较低,但其轨迹预测和拦截的难度也相对较小。
综合来看,鹰击-17很可能主要用于打击航母编队中的护航舰艇。在对付驱逐舰等目标时,120-165公斤的战斗部配合8马赫以上的末端速度已经能够造成显著毁伤。通过先用鹰击-17削弱航母编队的反导能力,再使用弹道相对固定但毁伤能力更强的鹰击-20打击航母本身,这种梯次打击战术在理论上是相当合理的作战方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